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親子.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親子. Show all posts
Saturday, September 16, 2017
[畫] 造成教養問題 ê 專家
Siongsìn lí ê gínná, khah iâⁿ siongsìn hiah m̄chai toh-ūi puh--chhutlâi ê "choanka".
與其相信那些不知道哪裡冒出來的「專家」,不如相信你的孩子。
Thursday, September 7, 2017
[畫] 無正常 ê 正常
Tī chit-ê bô chèngsiông ê siāhōe, lán su-iàu chin chē chin chē ióngkhì, chiah ū hoattō͘ thè gínná chengchhú kàugia̍h ê khongkan kap sîkan, hō͘ in ētàng chèngsiông hoattián.
在這個不正常的社會,我們得要有很多很多的勇氣,才能夠替孩子爭取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得以正常發展。
chhamkhó bûnchiuⁿ:
---
pó͘ 1-ê gínná kóng ê pòaⁿ-chhiòkhoe:
"Thǹg-kngkng sī bētàng nih? He siàng-phu mā lóng bô chhēng-saⁿ, kanna chhēng chi̍t-tiâu lāikhò͘ tō chhiong--chhutkhì ah." XD
補一個小孩講的半開笑話的話:
「脫光光是不行膩?那個相撲也都沒穿衣服,只有穿一件內褲就衝出去了阿。」 XD
在這個不正常的社會,我們得要有很多很多的勇氣,才能夠替孩子爭取足夠的空間與時間,讓他們得以正常發展。
chhamkhó bûnchiuⁿ:
---
pó͘ 1-ê gínná kóng ê pòaⁿ-chhiòkhoe:
"Thǹg-kngkng sī bētàng nih? He siàng-phu mā lóng bô chhēng-saⁿ, kanna chhēng chi̍t-tiâu lāikhò͘ tō chhiong--chhutkhì ah." XD
補一個小孩講的半開笑話的話:
「脫光光是不行膩?那個相撲也都沒穿衣服,只有穿一件內褲就衝出去了阿。」 XD
Sunday, June 11, 2017
[畫] 監督式 chhit-thô (監督式玩耍)
Kiâⁿ hiòng hui kàmtok-sek ê chhimchân ha̍ksi̍p chiah ū hó bīlâi. :-p
走向非監督式深度學習才有好未來。 :-p
Kóng--khílâi iā sī khóliân, chū sèhàn hông kàmtok koànsì, nā bô kuitēng, soah bē koànsì.
說來也是可憐,從小就被監督習慣了,要是沒有規定,反而不習慣。
Liân chhitthô mā tio̍h chiàu tōalâng ê ìsù, chit khoán gínná sengoa̍h ū-iáⁿ pi-ai.
連玩耍也得按照大人的意思,這種童年生活真的有夠悲哀。
Koanhē konghn̂g kap gínná chhitthô ê tāichì, chia ū kúi phiⁿ-á bûnchiuⁿ hō͘ ta̍kê chò chhamkhó:
有關公園與孩子玩耍的事情,這裡有幾篇文章給各位參考:
Saturday, April 1, 2017
[畫] 接無 tio̍h ê 墜落 (沒接到的墜落)
Chiok, tī chit ê siāhōe ni̍h, siōng khó-ài ê jio̍ksè cho̍kkûn: Jî-tông-cheh khoàilo̍k.
祝,在這個社會裡,最可愛的弱勢族群:兒童節快樂。
Tuesday, December 20, 2016
[畫] 避風港
Hái siōng ê tekpâi-á
Lí chóaⁿiūⁿ bô beh tò-tńg-khì
Hit ê
Pêng-an ê An-pêng-káng?
Thiⁿ téng ê goe̍hniû ah
Góa kamgoān tī hái-bīn siōng phû-tîm
Tī chia
Bô mā iáu ū lí unjiû ê kng-iáⁿ
Nā tńg-khì kàu
Pêng-an ê An-pêng-káng
Góa to̍kto̍k sī hit ê hông sokpa̍k
Tánthāi koh chi̍t pái chhut-hái
Thóthàn ê kangkhū nā-tiāⁿ
海上的膠筏阿
你為何不回到
那個
平安的安平港?
天頂的月娘阿
我寧願在這海面上浮沉
在這裡
至少還有你溫柔的光影
若是回去那
平安的安平港
我就只是那個被綑綁
等待下一次出海
賺錢的工具罷了
Tuesday, November 22, 2016
Tuesday, November 8, 2016
[畫] 看不見的委屈
你很可能看過、也確信某些像是這樣的「教養方式」:賞罰分明、適當處罰小孩、讓他們知道做錯了什麼… 然後你就能教出負責任、懂事,將來可以縱橫天下、足具遠見的領袖小天才。
對於孩子,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處罰都是他律,而且常常會因為誤判而造成程度不一的委屈與心理傷害。如果透過處罰用來處理手足間的衝突,那麼更容易造成手足之間的相互怨懟。
以孩子打人為例,有時候是發展過程中的過渡(例如兩三歲的幼兒;過程中不是放著不管,但我的能力、經驗,以及本則圖文的篇幅,無法在這裡告訴你如何協助其度過此一階段),有時候是因為有其它事情的累積。這些都需要大人給予協助,而協助的方式不包括任何形式的處罰。
當然,大人不是天生就懂得如何協助小孩;那是需要用心練習的。大人要先學著觀察、推敲、與孩子對話,或陪伴。而在練習之前,要先放掉「適當處罰」這種自我合理化的「訓練觀點」。要知道訓練就只是訓練,訓練不是教育的任何一環。你可以訓練家裡的小貓小狗,但你不該想要訓練家裡的小孩。
試著看懂孩子的「脫序」行為。在拿掉處罰這層煙霧彈之後,你會驚訝於大人誤解小孩的頻率高到可以當做導航訊號的載波[註]。
[註] 工程屬性冷笑話,看不懂請不要太在意
Friday, November 4, 2016
Saturday, August 6, 2016
[畫] 哭爸
當你說出「男孩子不能哭」的時候,不只是在強化性別刻板印象,更是在壓制一個人類的情緒表達。
這個社會對於「哭泣」似乎有一種排斥感。哭泣是弱者、哭泣是幼稚、哭泣會帶衰、哭泣會讓人不耐煩…
一個生理男性被教育成不能哭、要勇敢(即便這兩者並不等同)。在這樣的環境下,男孩受挫而哭是會被當做笑柄的(而女孩哭泣則被視為是一種理所當然,甚至被視為是一種武器)。
當一個情緒的引發原因沒有被理解、出口又被阻塞時… 設想,這樣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意識與潛意識裡需要背負多少重量?他又要如何能夠接納自己的情緒?更別說要花多少力氣重新學習、才能夠敏感他人(不說太遠,只說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小孩)的情緒,讓彼此能夠建立起更健康的連結關係?
你說,大家不都這樣長大的?我說,所以我們才有這麼多的不正常。
在一些跟父親有關的事物裡,很多情感都是不自由的。於是在所謂的感人廣告裡,父親通常是拙於言詞與情感表達的。當他要關心兒女或其他家人時,經常都得拐彎抺角、甚至是以扭曲的形式展現的(例如沒有必要的嚴父形象)。
如果是父與子,那麼這樣的扭曲可能就更為激烈。激烈到你可能無法理解那其實是愛的表現。
放下那無謂的男子氣概吧,無論是對自己、或是對他人。
對於已經扭曲的大人,需要花費的心力相當可觀,而且需要每個人的自我觀照。對於正在被扭曲、或者還沒被扭曲的小孩,就別再把我們身上的枷鎖套在他們身上了。請試著從小孩身上找回屬於自己的人性。
總之,放下那無謂的男子氣概吧…
父親節快樂。
Wednesday, August 3, 2016
[畫] 壓迫親子的社會環境
前幾天的一則新聞:《2歲兒公車上哭鬧 母暴怒掌摑:摔死算了》
我先說個故事,一個發生在很多年前、我對小孩子還存在著很多誤解的時候的故事。那是在一班越洋的飛機上。
事情怎麼開始的我記不得了,只記得那是往美國的飛機,機上大多數都是歐美人。我的右手邊是一位有點大隻的白人大叔,我很納悶他那種身材怎麼能夠忍受經濟艙座位長達十幾小時的窘迫與摧殘。我的前方是一個小家庭,記得是一對還算年輕的父母帶著一個小男孩。小男孩的年紀我無法確定,但我想頂多就是兩三歲。
在不知道飛了多久,大家的腦袋跟屁股一樣累得要命、想睡又不好睡的時候,在我前排的小男孩開始崩潰了。我當時覺得自己簡直是在地獄(雖然高度是在平流層),累得要死不能好好休息,前面還有一個死小孩一直哭、一直鬧!
當時我心裡充滿怨恨,也想著「這小孩的父母怎麼都不管一下?這樣吵別人對嗎?」。但奇怪的是,好像也沒有人來「表達關切」,沒膽的我也只能在心裡幹幹叫,卻沒辦法有什麼捍衛我自身安靜休息權力的行動。
不知道就這樣過了多久,小男孩應該也是哭累了,就睡著了。我也終於暫時可以獲得一絲絲休息的機會。
又不知道過了多久,小男孩睡醒了。他爬起來站在座椅上,往後面(也就是我們這一排)看。他的座位在我右前方,也就是我旁邊那位大叔的正前方。小男孩對著大叔笑,我則在心裡翻白眼:「幹,你還笑!剛剛大家都被你吵到不能休息!」。就在我在 747 經濟艙裡散發著沒有人接收得到的怨念時,大叔回應了小男孩… 他開始咕嘰咕嘰地跟前面那位小惡魔玩起來了…
我當時腦袋大概跟指控蔡英文是福佬沙文的人一樣空白,完全不能理解那位大叔是哪根筋不對:「阿伯阿伯!這人形幼獸剛剛把我們吵到翻過去!而且牠的飼養者完全沒有處理,一點公德心也沒有!你不從牠的頭巴下去就算了,怎麼還跟牠玩起來了阿!!」
在多年多年以後,我才突然想通了。其中的癥結點,在於我完全沒有站在那位小男孩的角度去看待整件事情。
以我一個成年人,在那樣的「旅途」過程中都難受到不行,何況是一個兩三歲不到的小孩?在十幾個小時裡,他只能跟一大群陌生人處在這樣一個有限的空間裡,還有發動機隆隆的聲響、不舒服的座位,他怎麼可能不崩潰?更何況,說不定他昨天沒睡好,帶著他的父母親也可能早就累攤了… 考慮到這一些,他在飛機上哭鬧、完全是正常而且能夠被接受的事情阿!
回到一開始那則疑似虐待小孩的新聞。當我看到新聞時,我想的不是那位媽媽怎麼那麼粗殘、或是那個小孩怎麼那麼皮?我想的是「有多少父母是在社會壓力之下,對自己的小孩做出類似的行為」?
在 ROC 仙島,太多人不曾站在小孩的角度去看事情,對於小孩子也有太多不切實際、甚至是完全錯誤的期待與要求。而這些期待與要求,在有意無意之間就轉嫁到小孩的照顧者身上,進而對其產生程度不等的「社會壓力」。
當照顧者帶著小孩出入公開場所時,心理上就得開始承受來自四面八方的「社會觀感」。於是,即便他原本不想壓迫自己的孩子,也很可能在不自覺的壓力下對自己的孩子做出超乎必要的「管教」。或者,在這無所不在的社會壓力下,照顧者本身的精神容易長期緊繃,也就更容易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失控。
於是,七嘴八舌的教養指導員們,聯手打造了一個對親子不友善的社會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下,只會累積壓迫的力道、只會造成人格的扭曲。
在你想得到的時候提醒自己:多站在小孩子的角度去看待他們遇到的事情,避免自己成為塑造般若鬼面的一員。
Saturday, May 14, 2016
[畫] 愛的小手
「因為我比你懂、位階比你高,所以我有權柄可以打你、也應該打你。這麼做,你才會發揮你應有的實力,達成更高的目標。」
「我以前也是被這樣打大的,而且打得還更嚴重。你現在恨我沒關係,以後總有一天你會感謝我。」
如果打真的那麼有用,而且無關乎人格與自尊,那麼,各行各業都應該這麼做。
如果各行各業不這麼做,是因為這樣不正常… 那麼,還堅持這麼做的場合,到底是有多不正常?
對了,我不知道「愛的小手」這名稱怎麼來的,但對照那個東西的用途,這樣的名稱實在是很噁心。
Wednesday, May 11, 2016
[畫] 不是過得太好,而是過得不好
這個社會的小孩並沒有過得太好;相反地,他們普遍過得不太好,甚至很不好。
但曾經是小孩的大人們,不知道是因為沒有被好好對待過、以致於缺乏某些感知能力,或者因為小時候的苦痛都被鎖進潛意識,所以多半無法同理並理解到現在的小孩到底哪裡過得不好(甚至還會忿忿不平地認為,憑什麼現在的小孩就該過得比我們以前好)。
倘若只有給予物質的好,但沒有真誠的對待與足夠的陪伴[註],那不叫做好。
「我知道,小孩從小就要嚴加管教。」
不,我是說真誠的對待與足夠的陪伴,不是嚴加管教。所謂的嚴加管教是一種愛之適足以害之的惡。
會長出怪物的那種惡。
---
[註] 何謂真誠的對待與足夠的陪伴?如果我們不曾被如此善待,那麼這就會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更是需要重頭學起的課題。有機會再分享我邊做邊學的個人心得。
Sunday, May 8, 2016
Wednesday, May 4, 2016
[畫] 入學前、入學後
你可以有活力,但要符合學校規定;你可以很活潑,但要符合學校規定;你可以有主見,但要符合學校規定;你可以擁有自我,但要符合學校規定。你想做什麼都可以,只要你符合學校規定。
對很多人來說,所謂的教育,其實叫做「矯正」。
至於什麼需要矯正、什麼是正或不正,當然是由什麼都很懂、專治野孩子的大人們來決定的。
中華民國體制內專職這些事情的機關,聽說是教育部矯正署。
Friday, April 29, 2016
Sunday, April 3, 2016
[畫] 行動裝置親代
別誤會,我不是說行動裝置不好[註1],但讓行動裝置常態性地取代一般親子互動,則應該不會是感人的故事。
[註1] 常有一種想像,就是看書比看手機或電腦來得好,但我不這麼認為。重點在於內容、以及使用者的目的,而不完全是媒介。書本有其特有的知識傳遞方式,電子裝置也是。
[註2] 這構圖最早是想用在 TW 島民對於 ROC 的印痕作用(imprinting),不過一直沒畫。前陣子在某處看到某場景,就把主題改成現在這個。
Wednesday, February 17, 2016
[畫] 小孩不是讓你生來比較的
兄弟姊姐之間的心結,很多時候是父母造成的。
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即便是同卵雙生的兩個人,也是兩個不同的個體,有著不同於彼此的特質。
小孩子也是人,不是產品,不是生來讓你在他們之間相互比較「產品規格與性能」的。
很多時候所謂的比較,不但不能產生大人自以為的「見賢思齊」、「學習榜樣」、或「激勵士氣」,反而在被比較者之間埋下各種負面因子,造成怨懟、不滿、猜忌、退縮,甚至是各種形式的報復。
如果你可以透過跟其他孩子的相互比較,來達到「提升你的孩子的競爭力」,那麼我想你也應該鼓勵你的孩子當面比較你跟其他大人,比如:
「你為什麼賺的錢比人家少?」,
比如「你為什麼又禿又肥?這樣讓我很沒面子!」,
比如「你為什麼就是沒辦法像人家一樣好好講道理?每次都要這樣生氣罵人、甚至動手打人?」,比如「人家爸爸不抽菸,為什麼你就做不到?」,
比如「小明的媽媽英文講得好棒,為什麼你不行?你不是也大學畢業?」,
比如「為什麼阿姨看起來那麼有氣質,你看起來就完全不行?你們不是姊妹嗎?」,
比如…
如果你在外面累了一天終於回到家,面對的卻是一再的「被比較」,你做何感想?
停止在你的孩子與其他人(尤其是兄弟姊妹)之間做比較。
從現在開始,時時提醒自己、時時練習。
Tuesday, January 26, 2016
Friday, January 8, 2016
[畫] 不要浪費小孩的生命
什麼叫做有前途?成為大工廠裡那個夠格的小齒輪?成為大公司裡那個不可或缺的螺絲釘?還是繞了一圈回去考公職?
每個人都不一樣,但卻多被塞進一樣的體制內;很多人在學校的時候只想要逃走,但長大為人父母後,卻又拼命要把自己的小孩往裡頭塞。
回想在學校的日子,你學到了什麼?
回想起你真正想要自我學習的事物、而且真的學起來的事物,有多少比例是在體制內的教育體系得到的?或者體制內的教育,反而壓制、延遲了你真正想學的事物的動機與時機?
在學的日子,應該是人格與各項志趣獲得發展的精華歲月,但通常是被消磨在制式的教育體系裡頭。更糟的是,有人在這樣規格化的體系下被否定,然後自我否定。
有想過逃離體制嗎?在逃離之前,要先敢想。
Subscribe to:
Posts (Atom)